牛文网

血色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综述

2024-11-02 20:04:43



顾建文

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


摘要:血色病是一种由于体内铁代谢失衡导致铁过载的疾病,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。本文旨在综合阐述血色病的定义、分类、发病情况、研究历史、致病原因、主要症状、诊断方法、治疗手段,以及相关治疗的副作用和预防策略,并探讨其未来研究方向。


一、引言


血色病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,其特征是体内铁的过度沉积,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。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,对血色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。


二、血色病的定义与分类


(一)定义

血色病指由于不同病因导致人体内铁代谢障碍,使铁吸收、储存量过多,出现铁过度沉积的情况,即铁过载。过多的铁主要沉积在肝、胰腺、心脏、神经、肾脏、皮肤等实质性器官和组织,从而导致组织和细胞的损伤、坏死、纤维化。


(二)分类


1. 原发性血色病:也称遗传性血色病,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铁代谢异常。

2. 继发性血色病:由其他疾病(如地中海贫血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需要长期输血的疾病)或治疗(如长期大量摄入含铁药物或食物)导致的铁过载。


三、发病情况


我国原发性血色病较为少见,患病率约为 0.10‰~0.25‰。在全球 18 - 70 岁人口中,原发性血色病患病率为(1.5 - 3)/1000 人。在北欧日耳曼和高加索人群中,原发性血色病是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发病率可达 1/220 - 1/250,且男性多发,发病年龄多在 40 - 60 岁。


四、研究历史


早在 19 世纪,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色素沉着、肝硬化等症状开始对血色病有所认识。然而,当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理解非常有限。进入 20 世纪,随着病理学、生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出现,对血色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。如今,对血色病的基因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,为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。


五、致病原因


(一)原发性血色病

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,目前已发现的突变基因位点主要有 TFR2、HJV C321X、HFE H63D 等。这些基因突变影响了体内铁代谢的调节机制,导致肠道铁吸收增加。


(二)继发性血色病


1. 长期大量输血:如地中海贫血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需要频繁输血,导致输入的铁在体内逐渐积累。

2. 长期摄入大量含铁药物:某些药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铁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铁过载。

3. 食物因素:长期大量摄入富含铁的食物,超过了身体的代谢能力。


六、主要症状


血色病的症状通常隐匿且逐渐进展,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色素沉着、进行性肝硬化、糖尿病“三联征”。此外,还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、心功能不全、关节疼痛、嗜睡、消瘦等症状。


七、诊断方法


(一)临床症状和体征

医生会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色素沉着、肝硬化、糖尿病、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,并进行体格检查,包括肝脏大小、质地,脾脏是否肿大等。


(二)实验室检查


1. 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:是诊断血色病的重要指标。当血清铁蛋白显著升高,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增加时,提示铁过载。

2. 肝功能、血糖、胰岛功能等检测:评估肝脏、胰腺等器官的功能是否受损。

3. 骨髓穿刺:骨髓铁染色显示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多有助于诊断。


(三)基因检测

针对原发性血色病,通过基因检测筛查 HFE 基因以及其他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,有助于明确诊断。


(四)组织病理学检查

如肝脏、皮肤或胃黏膜的活检,观察组织细胞内铁沉积情况,可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。


八、治疗方法


(一)一般治疗


1. 饮食调整:减少高铁食物的摄入,如红肉、动物肝脏等。

2. 避免感染:注意个人卫生,减少感染的机会。


(二)去铁治疗


1. 放血治疗

- 方法:定期抽取一定量的血液,减少体内红细胞数量,从而降低铁含量。

- 优点:能有效降低铁负荷,成本相对较低。

- 副作用:可能引起贫血、低血压、头晕、乏力等。对于身体虚弱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,如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。

- 预防措施: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,包括心血管功能、血红蛋白水平等。确定合适的放血量和频率,一般每次放血 400 - 500 毫升,每周 1 - 2 次。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、心率、血红蛋白等指标,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2. 铁螯合剂治疗

- 药物:常用的有去铁胺、去铁酮和地拉罗司等。

- 作用机制:这些药物能与体内的铁离子结合,形成稳定的复合物,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。

- 优点:使用方便,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放血治疗或存在放血治疗禁忌的患者。

- 副作用:

- 去铁胺: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、红肿、皮疹等局部反应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视力和听力问题、关节疼痛等。

- 去铁酮: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,还可能影响粒细胞数量,导致粒细胞减少。

- 地拉罗司: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,以及皮肤反应如皮疹,还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。

- 预防措施:治疗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既往病史,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,包括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心电图等。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方案,定期监测血常规、肝肾功能等指标,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。

3. 单采红细胞治疗

- 原理:通过专门的设备分离和去除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,从而减少体内的铁含量。

- 优点:能迅速降低铁负荷,适用于铁过载严重且急需快速降低铁含量的患者。

- 局限性:这是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方法,可能带来感染、出血等风险。治疗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,成本较高。

- 预防措施:治疗前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,确保患者符合治疗条件。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,加强无菌操作,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,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。


(三)其他治疗

针对血色病引起的并发症,如肝硬化、糖尿病、心功能不全等,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。例如,使用保肝药物治疗肝硬化,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糖尿病,使用心血管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等。


九、治疗的副作用及预防


(一)放血治疗的副作用及预防

副作用主要包括贫血、低血压等。预防措施包括治疗前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心血管状况,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放血方案,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和血压变化。


(二)铁螯合剂治疗的副作用及预防

不同的铁螯合剂有不同的副作用。去铁胺可能导致局部疼痛和视力、听力问题,预防措施包括规范注射操作和定期进行视力、听力检查。去铁酮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和粒细胞减少,预防措施包括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胃肠道症状和定期复查血常规。地拉罗司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和肝功能异常,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调整和定期监测肝功能。


(三)单采红细胞治疗的副作用及预防

副作用可能有感染、出血等。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,治疗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,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。


十、益生菌的作用


虽然益生菌不能作为血色病的主要治疗方法,但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,改善肠道功能,间接影响铁的吸收和代谢,对血色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。常见的可能有益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、嗜酸乳杆菌、鼠李糖乳杆菌等。但在使用益生菌之前,建议患者咨询医生的意见。


十一、预后


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患者通常预后良好,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不影响寿命。然而,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,病情进展到晚期,出现严重的肝硬化、糖尿病并发症、心力衰竭等,预后则较差。


十二、日常管理


(一)定期复查

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清铁蛋白、转铁蛋白饱和度、肝功能、血糖等检查,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。


(二)生活方式调整

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过度劳累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


(三)心理调节

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正确对待疾病,避免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。


十三、随诊复查


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,一般在治疗初期复诊较频繁,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诊间隔。复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,并调整治疗方案。


十四、预防


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,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基因检测,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。此外,合理饮食,避免长期大量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和药物,也有助于预防血色病的发生。


十五、结论


血色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,其研究和治疗在不断发展和完善。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。未来,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血色病研究的深入,有望开发出更精准、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。同时,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,提高对血色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,对于减少血色病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
相关推荐